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干部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培训视窗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

  日本是较早实施终身教育战略的国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推进,日本已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终身教育法律制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了较为完备的终身教育机构和设施,为国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内容。然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少子问题的日益严峻,日本政府意识到仅靠现有的终身教育推进机制是不够的,需要依托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使国民终身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认证,并与个人职业、地区活动以及其他学习者联系起来,使学习成果发挥最大价值。 

  早在1999年,日本终身学习审议会在《广泛运用学习的成果》咨询报告中提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社会成员的学习机会,对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2015年,日本教育再生执行会议“第六次建议”提出,要建立可记录及可利用学习档案的基础设施,以构建社会认可和质量保障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201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公布《关于如何通过教育多样化和质量的保证,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与潜能以实现全员参与的课题解决型社会》的答申意见中提出,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终身学习平台,统合社会教育资源,为全体成员提供学习机会,使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升和激发每位国民的自身能力和潜在价值,以实现“一亿总活跃”社会目标。 

  一、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 

  终身学习平台以互为合作的“产学官(企业、学校、政府)”为运营主体,是集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咨询服务、学习档案记录、学习成果评估在内的综合性终身教育推进机制,其主要功能包括三方面。 

  (一)终身学习机会的提供。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整合汇聚了各地区的各类终身学习信息,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学习者可在平台依据需求自主查询各类教育和学习活动信息,平台还可以根据地区建设现状及用人需求信息,结合学习者数据分析,为其推荐适需的学习场所及内容信息。学习者亦可通过平台预约地区终身学习活动和终身教育设施。平台终身学习机会的提供,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学习成果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 

  (二)学习成果的记录和证明。 

  经由地区当局认证的活动场所和学习信息,平台将通过信息技术自动采集。一些临时性的学习活动,学习者通过扫描主办方提供的二维码将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记录到平台个人账户中。学习者也可自行向平台输入学习经历。终身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经历记录和学习成果证明的服务,学习者通过终身学习平台可向相关部门递交学习成果认证申请。平台与认证机构的密切合作,可以确保学习成果的客观性,使学习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认证和利用。 

  (三)学习者网络化功能。 

  终身学习平台具有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功能,学习者可以利用平台与教育机构、认证机构以及其他学习者保持联系。正如微信朋友圈一样,学习者可以在平台公布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可对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赞或评价,亦可关注相关机构发布的动态,第一时间获得学习和认证方面的信息。而相关机构尤其是地区用人机构,也可以关注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使得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利用。平台还为学习者和机构提供了学习活动募集和学习日历分享功能,使相同学习兴趣、取得相似学习成果或同一地区的学习者相互交流,形成不同类型学习圈。 

  如果以上三个功能得以实现,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将实现各类学习信息在学习者、地区政府、教育机构、认证机构以及社会用人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从而促进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将地区的发展以及区域问题的解决与学习者学习成果信息联系起来,使学习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认证和利用,最终形成学习者从“终身学习”到“服务社会”再到“终身学习”的循环,以达到“全员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二、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运作机制 

  2017年,文部科学省在历次咨询审议会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云平台”示范项目及各地区终身教育推进实践,开展了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和运行的研究课题,形成了《利用ICT的终身学习平台构建调查研究报告》,对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构建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运营主体。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为开创新时代终身教育的振兴方策——以构建知识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审议报告中,针对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在进一步充实学习咨询体制的方案中提出,地方产业界、大学、专修学校及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要通力合作,使终身学习平台成为促进终身学习的地区基础设施。因此,虽然终身学习平台系统的提出和建立由国家文部科学省主导和推动,但从构建方案和实践案例来看,终身学习平台的运营还是以地区为主。如图1所示,终身学习平台的主要参与主体为地区、媒介者和学习者,其中地区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大学、学院、社区中心、公民馆、博物馆、图书馆、考试中心和非营利组织等机构,它们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学习场所以及各类学习信息,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实际上,为了推进终身学习的开展,在《终身学习振兴法》和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日本各都道府县都建立了相应的“终身学习推进会”,协调地区各类机构参与终身教育。 

  “地区”还需培育一定的“媒介者”来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媒介者”主要是指社会教育主事和终身学习协调员,其自身可能也是学习者,他们与学习者直接接触,沟通了解学习者的想法,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地区各类机构,以解决学习问题、提升学习服务,更好地满足学习需求。在这样的终身学习平台上,当地的产业界、学界、政府和市民可以信息互换、资源共享,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有效解决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问题。 

 

                                     图1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行为主体相互关系 

  (二)平台技术。 

  2014年,日本总务省开展了“教育云平台”示范项目,应用了安全声明标记语言(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SAML),为终身学习平台提供技术经验。正如功能要求,终身学习平台要连接各类教育、认证和用人等机构,为学习者服务。然而,各类机构都有其自身的系统,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信任域,学习者的身份和授权也只能在某一特定的信任域中使用。这意味着,学习者难以跨系统进行访问,学习者在使用另一系统时必须重新登录才能访问,而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无法及时共享学习信息。SAML是一种为交换安全信息而设计的基于XML的框架性语言,是实现Web服务安全产品之间相互操作的安全访问控制框架体系,通过对原有系统平台最低限度的修改以达到关联目的。 

  SAML实现了学习者的单点登录(Single Sign On,SSO),只需在平台中登录一次就可访问到所有相互信任机构的系统。终身学习平台充当了学习者凭证收集、认证管理和属性管理的身份提供者(identity provider),而各类机构系统成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的策略决策点和执行点。学习者通过终身学习平台发出访问资源的请求,资源的安全控制根据策略决策点的授权声明来决定接收或者拒绝学习者的访问请求,并交由策略执行点提供授权服务。SAML允许平台与各系统之间在安全架构下彼此进行信息交换,从而保证参与者的合法性、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个人信息的安全性。SAML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需要平台与各类机构教务系统的深入合作。 

  (三)标准规范。 

  学习者学习成果累积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活动的一种记录,为了使所记录的学习经历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证和利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必不可少。前期“教育云平台”实证项目实施采用了Experience API技术规范,为学习经历记录提供了较为统一的标准。Experience API,也称为xAPI,是美国“高级分布式学习”项目(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ADL)在2013年提出的学习技术规范。xAPI克服了之前SCORM标准的局限,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较为通用的国际标准,而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正是考虑到该标准规范的国际通用性。 

  xAPI工作流程离不开语句(Statement)和学习记录存储(Learning Record Store,LRS)两个核心关键要素的支持。Statement规定了学习数据的记录方式,即以SVO结构进行记录。SVO表示主谓宾结构(Subject,Verb,Object),所有学习经历都以“主语+动词+宾语”的形式记录,结构简单,却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记载每个学习者所有个性化学习行为,包括正规学习和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学习数据被记录之后会存储在LRS之中,LRS可以单独存在,或是存于学习管理系统中。LRS之间可以共享数据,学习数据可在不同组织间转移,实现不同数据库的联通。因此,xAPI技术标准有四大特性:平台无关性、存储与发布独立性、支持学习类型多样性和数据交换弹性,能较好满足“终身学习”记录的要求。学习技术标准还有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MS Caliper,同样以SVO形式记录,能与xAPI兼容,也是日本终身学习平台考虑采取的技术标准。 

  (四)运作流程。 

  终身学习,不仅仅是正式学习,还包括发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都要尽可能地通过ICT技术将其记录下来。因此,图2中“学习/活用”意指,终身学习包括学习及其在生活情景中的应用,这要求学习记录尽可能自动化,简单便利无障碍才能保证记录的全面性。 

                          

                                 图2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工作流程图( 学习者视角) 

  学习经历被记录之后,学习者可以根据公开展示的意愿和成果认证的要求进行总结。总结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及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过程,进而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由于采取的是电子档案的形式,总结反思变得更为容易。学习者经过总结后可以向地区认证机构申请相关学习成果的认证,并通过平台的社交网络服务进行公开展示。为了保护学习者的隐私,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特别强调信息公开的自愿性,所有公开信息必须征得学习者同意,由学习者本人操作呈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以及获得他人、地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地区用人机构了解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得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利用。因此,图2中的“社会接触”既指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学习者组成学习圈;又指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准确接触到相应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还指社会各类机构可以对学习者学习成果加以认证和利用,使学习者参与地区发展。“社会接触”连接了个体发展与地区发展,形成了联动机制,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深入的循环。 

  三、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 

  从功能上看,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类似于我国的学分银行,尤其是在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与转换方面。虽然日本终身学习平台还未正式推出,但其构建的方案和实践的案例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一)学分银行基础——统合协调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构建方案来看,日本终身学习平台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集聚了区域内各类终身学习信息和学习成果认证利用信息;从实践案例来看,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和运行离不开各级政府、学校、产业以及非营利组织等部门和机构的通力协作;从平台技术来看,SAML技术的实施更需要各类系统的深入合作和共同部署。一言以蔽之,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的基础,这归功于日本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众所周知,《终身学习振兴法》以及其他有关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是日本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法律依据。在法律制度保障下,日本把分散于不同部门的各种教育活动统一起来,并明确各自在推进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职责和角色。在日本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终身教育,协调行动、通力合作,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推进机制。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缺少统合协调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这也是学分银行建设困境的主要症结所在。学分银行被喻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以期实现不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然而事实是,仅仅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或技术,难以突破当前体制上的障碍。现阶段,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并未完全协调好,各类学习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社会参与积极性亦未得到激发。毋庸说社会各部门,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学校与学校之间都难以达成协作。体制上的割裂、部门间的封闭以及信息传递的闭塞直接影响了学分银行的业务开展和功能发挥。毕竟对于社会其他部门而言,他们并没有参与学分银行的直接义务,也没有沟通衔接其他教育的主动意愿。学分银行的有效运行需要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为之奠定基础,包括终身教育体系的立法保障、统筹的管理体制、协同的推进机制,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等。学分银行制度应建立在终身教育体系之上,或者两者相互促进,单方面以学分银行制度来解决终身教育体系上的问题并不可行。 

  (二)学分银行定位——学习成果认证的服务平台。 

  当前,我国各地学分银行均以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为目标,以学习成果认证、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期望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通过标准化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融合沟通。因此,一直以来,我国学分银行建设都将重心放在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标准的建立上。然而,建立统一的认证标准体系已难能可贵,实施全面烦琐的认证工作困难重重,而得到各类机构的认可与接纳更是难上加难。这种大包大揽的行政化做法,其实还是传统政府管理的模式和思维。 

  而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更强调平台作用的发挥。终身学习平台,并不是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平台,而是学习机会的提供、学习经历的记录以及学习成果认证和利用的信息服务平台。终身学习平台本身并不实施学习成果的认证,而是关联各类教育服务机构,为学习者提供认证支持的认证服务平台。终身学习平台不仅是面向学习者的平台,更是各类教育机构资源共享和互补协作的平台。平台提供了学习者“学习——记录——展示——认证——利用”整个学习链一体化服务,构建了多方机构协同参与的运行系统,使每个参与主体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 

  鉴于此,我国学分银行管理部门应摒弃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行政化工作方式,将学分银行定位于学习成果认证的服务平台,将学分银行具体的学分认定业务以及学分转换的管理职能,转变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信息服务、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上。学分银行不是各级各类教育融合沟通的实施者,而是推动者,积极促使更多教育机构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姿态参与到沟通与衔接中。最终,学分银行将成为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服务者:服务机构,帮助其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成果评价制度;服务学习者,统合各类机构为其提供多元的一体化服务。这需要学分银行建立独特的机制和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积极性。 

  (三)学分银行运行——以地区为主体的运行方式。 

  虽然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系统的提出和建立由国家文部科学省主导和推动,但从构建方案和实践案例来看,终身学习平台的运营还是以地区为主体。这当然与日本终身教育推进机制相关。《终身学习振兴法》明确规定:都道府县及其下辖的教育委员会,负责收集、整理并提供有关终身学习的信息,开展有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和对学习成果评价的调查研究,开发适应地区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开展居民学习的指导人员和咨询人员的研修,对地区的终身学习机关和团体提供建议及其他援助,加强与社会教育有关团体以及其他地区中从事促进终身学习事业的机关和团体的联络合作。法律明确了地方作为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主体地位。 

  终身学习平台正是通过ICT技术将作为学习者与地区建设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学习者通过终身学习平台,接触到所在地的学习机会,并将学习经历记录在案,以“终身学习护照”的形式公开展示,通过对学习的回顾、反思和总结,获得当地认证机构对学习成果的认可,将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成果与地区发展的用人需求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虽然各省市级学分银行都建有分中心或分部体系,但所开展的还是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业务。所有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以及学习成果转换合作均来自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分部作为业务实施单位很少有自主权,无法自主开展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工作。事实上,作为学分银行分部的分支机构,往往是区域终身教育的推进主体,汇聚了区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更了解当地居民的认证需求,因而更适合开展区域范围内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工作。对此,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应逐步放权于分支机构,在学分银行总体框架和规则下,鼓励分部根据地区情况,调动各类教育和认证机构的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适需的认证服务。如此一来,学分银行的相关服务将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也能更好地与地区发展相结合、相适应。 

  (四)学分银行标准——国际通用的学习成果准则。 

  在众多学分银行的学术论文和构建方案中,学习成果标准被认为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内容,学习成果如何被定义、记录、认证及转换备受关注。当前,学分银行所记录的学习成果还是结构化的正规教育学习成果。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例,截至2018年6月底,学分银行积累上海各高校学生成绩信息5590.1万条,职业证书20.4万张,社区教育课程成绩92.74万条。虽然上海学分银行积累的学习成果数量众多,但由于各办学单位和认证机构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学分设置及存储格式各不相同,学习成果的差异性较大、通用性较弱。不同机构的成绩和证书所代表的学习成果含义并不一样,阻碍了学习成果的转换和利用。 

  而另一方面,仅记录正规教育学习成果,把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排除在外,影响了学分银行功能的发挥。相比正规教育序列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学习者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更有需求,更期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成果能得到肯定和承认。在学分银行中记录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为各类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提供依据,不仅可以突显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账户的作用,还可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参与学分银行的热情。相比正规教育学习成果,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获得时间相对较短,学习成果存入交互较为频繁,更容易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 

  对此,学分银行可借鉴日本终身学习平台,从更微观的层面上来测量、记录和分析学习活动及其绩效,可采取Experience API或IMS Caliper国际通用标准,把不同来源异构的学习成果数据转化为同种格式,实现学分银行对所有类型学习活动的记录,保证学习成果的通用性。如此,学分银行作为第三方公证机构,既客观记录学习者正规教育的学习成果,又客观记录学习者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学习成果,为各类教育机构和认证机构的学习成果认证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不同学习成果转换搭建了沟通桥梁。国际通用标准,还为学分银行与国际教育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学分银行活力——成果展示的社交网络服务。 

  当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还面临一大棘手问题,即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立交桥”意义重大,但广大学习者态度却较为冷淡,真正主动参与的人还不是很多,学分银行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究其缘由,学分银行的业务和功能还没有抓住学习者的“要点”,没有真正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对学习者而言,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在于“激励”与“应用”。“激励”指学习者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成果的记录与认证,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进一步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应用”指学习者经学分银行记录和认证的学习成果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或为升学添彩,或能减免学分,或予就业加码。而现阶段,学分银行集中式的学习成果导入以及有限的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服务,对于学习者而言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持续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在这方面,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设计值得借鉴。现如今,社交网络服务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仅通过社交网络服务获取广泛的信息,还通过社交网络服务发布个人动态、展现自我。将社交网络服务功能设计到学分银行,可以使学习者与教育机构、认证机构以及其他学习者保持密切联系。相关机构可通过学分银行社交网络服务发布动态,及时告知学习者学习和认证信息;学分银行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习者实时推荐个性化信息;学习者可通过社交网络服务展示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获得其他学习者以及相关机构的关注与评价。社交网络服务功能将使学分银行贯穿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实现学分银行的“激励”功能,亦可提升学习成果的“应用”效率。在实践中,学分银行无需自行开发社交网络服务系统,与现有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合作即可。 

  四、结语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构建设想源自1990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终身学习基础设施机构》报告中关于建立多元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议,于2008年在《为开创新时代终身教育的振兴方策——以构建知识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审议报告中明确提出,至2017年形成了《利用ICT的终身学习平台构建调查研究报告》,其间经历了多次审议会审议、课题研究分析以及实践试点验证,足以见得日本政府对于终身学习平台的重视以及此项事业的复杂程度。与日本不同,我国往往实践先行,以推动理论的发展与立法的完善。自2012年我国第一所省市级学分银行成立以来,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已历经了6年多的探索,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标准体系、人员队伍、工作制度等基本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建设完备。学分银行的发展正由外延转向内涵,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业务功能也面临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值学分银行发展关键时期,期望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相关做法能启发我国学分银行的发展思路,也期待建设者们能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来源:《成人教育学刊》周晶晶、杨映雪,2019年第6期)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  2019年07月15日